“如果中國沒有地方高校,將會有94%的大學生,無書可讀?!?/span>
早有數據顯示,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有超過95%的大學為地方高校,它們培養了全國超過94%的本科生。
在我國,地方高校的身影,遍布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在遼闊山河中,它們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無論是已享譽百年的老牌強校,還是具有明顯學科優勢的新興地方高校,它們都在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著中堅力量。
然而多年來,地方高校的光芒常被部屬、央屬高校掩蓋,正如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所說,地方高校與部屬高校同一“賽道”、同一“賽制”,不利于地方高校特色發展,也使地方高校常常成為部屬高校的所謂“低版本”。
今年兩會上,面對地方高校長期以來的發展困境,4位來自地方高校代表共同呼吁,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開設地方賽道,實現錯位競爭,特色發展。
代表委員,重磅發聲
辦大學難,辦地方大學更難,成為多位地方高校校長共同的深刻感觸。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指出,為國家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地方醫學院校面臨諸多瓶頸,“雙一流”高校規模和布局與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相匹配等問題突出;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也表示,揚州大學的學科建設水平在同類地方院校中名列前茅,但跟一些部屬院校比仍存在先天不足,“在各種評比和比賽中,我們的老師每次盯著那些‘天花板’,總感覺‘矮人一頭’,積極性很受挫”......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關于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的相關提案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為地方高校發聲。
突出重圍,“逆襲”典范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表示,中國高校中,中央部屬高校僅占9%,全國90%的大學生都從非中央部屬高校畢業,后者的發展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質量。而近些年,地方高校發展緩慢成為全國性難題。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亟待突圍。
在我國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147所高校中,地方高校54所,非“211”的地方高校有26所。由此可見,普通地方高校若想在激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實屬艱難。
而已經入選“雙一流”的地方高校中,如山西大學、湘潭大學、鄭州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寧波大學等,皆是本地高校的佼佼者,它們憑借在各自特色學科領域內的強勁實力,位列“國家隊”。
國內四所“僑資大學”之一的寧波大學,1986年建校;1998年獲批碩士點;2007年獲批博士點;2012年以項目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并一鼓作氣,于2014年成為浙江第一個獲得國家三大科技獎的省屬高校;2017年學校成功入選“雙一流”;2021年,迎來首個省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對一所不在省會、資源不占優勢的“85后”地方大學而言,已是奇跡。習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曾指示:“希望寧波大學努力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地方綜合性大學,為浙江建設創新型省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奔缲撌姑膶幉ù髮W以創新成就今天,步步為營,從未踏空。
新晉“雙一流”高校湘潭大學,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辦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辦學以來,學校數學與計算科學及相關學科人才培養質量全國領先,在全國數學界特別是計算數學界享有聲譽,被譽為“計算湘軍”。學校培養出了袁亞湘、周向宇、歐進萍等院士;涌現了發現微軟操作系統十大漏洞并引起微軟總部震驚的劉蝶雨等學術人才;畢業生中,10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7人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10余人次獲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杰出貢獻獎、德國“洪堡”資深科學家獎、陳省身數學獎等重磅榮譽......如此優質的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湘潭大學數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實力的佐證。
官方發文,鼎力支持
雖有珠玉在前,但還有數量龐大的地方高校,與進入“雙一流”隊伍失之交臂。這些高校翹首以盼、不懈努力,以期在下一次大考中脫穎而出。而近幾年,國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對于地方高校而言無異于如虎添翼。
真金白銀,先行
辦地方高校,錢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早在2017年,中央財政整合設立“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資金分配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2023年3月5日,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顯示,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安排404億元、增加10億元,重點用于中西部地區高?!半p一流”建設等。
多地政府也明確加大高校經費投入力度。在河北省教育廳公開的2023年部門預算表中,預算總經費在20億元以上的高校有5所,分別是河北科技大學(20.75億元)、河北大學(20.52億元)、河北師范大學(20.42億元)、燕山大學(20.13億元)和河北工業大學(20.12億元)。作為河北省沖刺“雙一流”高校的種子選手,河北大學、燕山大學等地方高校辦學經費突破20億大關,令人欣喜。
地方尖子生,上車
地方政府的支持,是高校沖擊“雙一流”的關鍵環節。自2022年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以來,各地政府陸續發力,在省內挑選尖子生,積極支持其創建“雙一流”。
久困于“高教洼地”之名的河南,已遴選出河南理工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工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7所高校11個學科開展一流學科創建工作,投入55億元,全力打造“雙一流”后備軍,力爭2-3所高校、若干學科進入國家第三輪“雙一流”建設行列,沖擊“雙一流”的勁頭正猛。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提出,支持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引領輻射帶動浙江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遼寧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中明確,將建設20所左右高水平應用型大學、100個左右支撐遼寧振興發展的一流特色學科,為加快省內高等教育“突圍”提供政策保障。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號角已經吹響,各地實力選手負勢競上,上演新一輪激烈角逐。這不僅激發了高校爭創一流的干勁,也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注入活力。對于沒有先發優勢的地方高校而言,想要在有限時間內脫穎而出,入選“雙一流”,勢必需要邁過一道道艱難門檻,但他們以過往的成績證明著,他們有底氣和信心攀登高峰。
下一輪“雙一流”,哪些地方高校將凌厲逆襲、率先實現目標,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源于“軟科”,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發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來電或致函告之,我們將及時給予處理!
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