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吹爐(水口山煉銅法)
1)方法簡介
圖3-20為底吹爐示意圖。其為臥式轉動圓筒形爐,外殼為16MnR鋼板,兩端采用封頭形式,弧形,與筒體焊接,內襯優質鉻鎂磚。熔體及煙氣出口有水套保護。氧槍磚結構及材質特殊。熔煉區下部配置2排共9根氧槍。加料口在爐子頂部與氧槍對應位置,其中心線在兩排氧槍中心線中央。圖3-20所示尺寸的底吹爐,年產能約10萬t銅。
圖3- 20 底吹爐示意圖
圖3-21為山東方圓銅業公司底吹爐示意圖。該爐共9支氧槍,直徑分別為48 mm和60mm,安裝在反應區下部,同時工作。分兩排成15°夾角配置,下排成7°,5支氧槍,上排呈22°,4支氧槍。放渣層熔體高度1100mm,銅锍層高度650~800mm。底吹爐在氧槍結構、配置方式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配置不當,會導致熔體噴濺堵塞下料口、熔體沖刷損壞爐壁、氧槍蘑菇頭異常生長,使熔體流向紊亂。
圖3-21 山東方圓銅業公司底吹爐示意圖
圖3-22為山東恒邦銅業公司底吹爐示意圖。該爐6支氧槍,直徑75mm,5用1備,安裝在反應區正下方,呈0°單排直線排列。放渣口熔體高度1250mm,銅锍面800~950mm。沉淀區的長度是底吹爐設計的關鍵之一。沉淀區過長,熱平衡難以維持;過短,渣、锍分離條件差,渣含銅偏高。目前富氧底吹造锍熔煉渣含銅在3%~5%之間,采用選礦處理。氧槍為套筒式結構,外環通空氣,內環通氧氣,在生產中,氧槍會因Fe。OL沉淀形成“蘑菇頭”,從而起到保護氧槍的作用。但由于其形狀等不同,使得每支氧槍阻力變化,引起風量不均勻。底吹爐氧槍壽命約3000h,氧槍及氧槍磚可在熱爐狀態下更換,爐體壽命為500d。
混合礦料無需干燥、磨細,配料后直接由皮帶傳輸,連續從爐頂加料口加入爐內高溫熔體中。氧氣和空氣通過爐底氧槍連續噴射入爐內熔煉區銅锍層中。煙氣經余熱回收、收塵后凈化制酸。爐渣定期從爐子端面排渣口排入渣包中,運輸至渣處理廠緩冷后選礦處理。銅锍定期從爐子側面或與渣口相對的另一端面銅鏡口排入渣包中,吊運至P-S轉爐吹煉。
圖3-22 山東恒邦銅業公司底吹爐示意圖
銅锍品位、爐渣成分采用XRF快速測定。熔體溫度用人工觀察或光學高溫計測定。熔體深度用人工插鋼釬測定。銅锍品位通過控制料/O,比調節;爐渣成分通過控制熔劑量調節。熔體溫度通過控制富氧濃度、輔助燃料加入量等調節。熔體深度通過控制渣和銅锍的排放調節。
2)技術特點
①原料適應性強。復雜低品位銅精礦、金銀精礦、氧化礦、高硅礦等,經合理配料后均能使用。
②備料過程簡單。爐料可含水(8%~10%)和少量塊礦(30mm)。
③富氧濃度70%~75%,煙氣量較小,在爐料及其含S量適當的情況下,可實現自熱熔煉。高負壓(-50~-200 Pa)工作,煙氣及煙塵污染較小。
④熔煉強度高。以反應區容積計算達到15 t/(m3 d)。
⑤渣含銅高,為2%~5%。采用選礦處理,占地面積及投資較大,系統中大量金屬積存,但有價金屬總回收率較高。
⑥電力消耗偏大。富氧底吹工藝鼓風壓力較大,達0.5~0.7 MPa,動力消耗大。方圓公司報道數據為(未含制酸)871kWh/t陽極銅。
3)主要技術指標
①富氧濃度:70%~75%;
②銅锍品位:55%~60%;
③爐渣m(Fe)/m(SiO):1.4~1.8;
④熔池溫度:1180±20℃;
⑤氧槍出口氣體壓力:0.5~0.6MPa;
⑥渣含銅:2%~3%;
⑦選礦尾渣含銅:0.2%~0.3%;
⑧煙氣SO濃度(爐出口):20%~25%;
⑨煙塵率:2.5%;
⑩總回收率(%):Cu 97.98、Au 98、Ag97。
4)技術發展及應用情況
1990——1993年,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及水口山有色金屬公司等單位,在氧氣底吹煉鉛試驗裝置上,開展了3000t銅/a富氧底吹造锍熔煉半工業化試驗,取得初步成功。故該法又稱為水口山(SKS)煉銅法。1994—1995年,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聯合開展了底吹爐煉銅放大冷態模型研究。2001年,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采用富氧底吹法為越南建設1萬t銅/a的大龍銅冶煉廠,標志著該技術得到工業應用。2005年,山東方圓公司采用富氧底吹技術,建設規模為5~10萬t銅/a煉銅廠。2008年建成投產,標志著富氧底吹成為較為成熟的煉銅技術。隨后,國內又采用該技術相繼建成山東恒邦、內蒙古華鼎、山西垣曲等煉銅廠。山東方圓公司年處理100萬t礦的富氧底吹工程正在建設中。
5)總體評價
底吹爐法是一種具有特色的先進煉銅工藝。其先進性體現在以下方面:適應處理各類復雜含銅及貴金屬原料,備料系統簡單;富氧濃度高,目前可達75%,加之爐體較少使用水冷元件,有利于爐子熱平衡;投資少。這是由于備料系統簡單,煙氣量小、煙塵率低、采用臥式爐體且氧槍底吹配置占用較小空間等一系列因素決定的;資源回收率高,采用渣選礦處理熔煉渣,棄渣含銅可由電爐貧化的0.6%~0.8%降低至0.3%左右,提高了銅及貴金屬回收率;技術較為成熟。自2000年以來,底吹爐在我國鉛、銅冶煉中大量使用,已成為我國重金屬火法冶煉的主流工藝之一。但目前底吹爐技術也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渣含銅高,如與瓦紐科夫法比較,在銅锍均為55%~60%的條件下,瓦紐科夫法渣含銅僅為1%~1.5%,而底吹爐達3%~4%(山東方圓公司2009年數據)、4%~5%(山東恒邦數據)。渣選礦的優點為棄渣含銅及貴金屬低,資源回收率高,但其占地面積及投資較大,系統積存金屬較多。
評論 (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