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洗組件(1)、打散組件(2)、分級組件(3)、混合壓緊組件;
所述清洗組件(1)包括出水孔(9)、排泥孔(11)、清洗組件外殼(4)、輸送組件和濾網(17);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下方設置有第一支架(16),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中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25°;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頂部內壁上設置有注水管(10),所述注水管(10)上設置有若干組出水孔(9),所述若干組出水孔(9)沿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中軸線方向等間距分布;所述注水管(10)的一端貫穿至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外部;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內壁底端設有若干組排泥孔(11);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底部內壁上安裝有濾網(17),所述濾網(17)位于若干組所述排泥孔(11)的上方;所述若干組排泥孔(11)的下方設置有排泥管(12),若干組所述排泥孔(11)均和所述排泥管(12)連通;
所述排泥管(12)的一端貫穿至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外側;所述輸送組件的螺旋輸送軸(13)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內部;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頂部一側開設有第一進料槽(5),所述第一進料槽(5)一側的高度要低于另一側;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另一側下表面上開設有第一出料口(6);
所述第一出料口(6)的開口處位于所述打散組件(2)進料端的正上方;所述打散組件(2)的出料口位于所述分級組件(3)進料端上方;且所述打散組件的出料端與所述分級組件的進料端連通;
所述混合壓緊組件包括有壓緊模塊(64)、排料模塊(63)、攪拌輸送模塊(65);
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設置在所述壓緊模塊(64)的頂部,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內設置有一個攪拌腔(46),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底部設置有一個輸送管(50),所述攪拌腔(46)內設置有一個在所述輸送管(50)內轉動的螺旋攪拌器(47),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一側設置有一個連接管(44),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另一側設置有一個排水管(49);
所述壓緊模塊(64)內設置有一個壓緊腔(51),所述輸送管(50)伸入到所述壓緊腔(51)內,所述壓緊腔(51)內設置有一個在所述輸送管(50)上滑動的頂壓蓋(52),所述頂壓桿(52)上設置有一圈與所述輸送管(50)相對應的泥土輸送管(55),所述泥土輸送管(55)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泥土輸送孔(59),所述壓緊模塊(64)設置在所述排料模塊(63)上,所述排料模塊(63)上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壓緊腔(51)相對應的輸送槽(56),所述輸送槽(56)內設置有一個滑動的第一壓板(57)和第二壓板(66),所述連接管(44)吸附分級組件(3)產生的粉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與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兩側內壁轉動連接,且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一端活動貫穿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一端側壁;
所述輸送組件中的伺服電機(8)的輸出軸與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一端通過聯軸器傳動連接;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平臺(7);所述伺服電機(8)安裝在第一平臺(7)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網(17)包括外框(1701)和若干組過濾網片(1702);所述濾網(17)安裝在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底部內壁上,若干組所述過濾網片(1702)均勻分布在所述外框(1701)的中軸線上,且若干組所述過濾網片(1702)與若干組所述排泥孔(11)一一對應。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組件(2)包括第二進料槽(18)、第二支架(21)、第一往復電機(23)和第一傳動桿(24);
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上開口與所述第一出料口(6)連通;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內部設置有擋桿(19),所述擋桿(19)有上下兩層;
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下方設置有第二支架(21),所述第二進料槽(18)通過鏈桿(20)與第二支架(21)傳動連接;
所述第二支架(21)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平臺(22),所述第二平臺(22)上安裝有所述第一往復電機(23);所述第一往復電機(23)的輸出端通過第一傳動桿(24)與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下部傳動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級組件(3)包括分級板(25)、篩板(28)、第三支架(30)和第二往復電機(32);所述分級板(25)的底部設置有所述第三支架(30);
所述分級板(25)傾斜設置,所述分級板(25)的中軸線與水平面夾角為20°~25°,所述打散組件(2)的出料端位于所述分級組件(3)高處一端的上方;
所述篩板(28)上設置有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和第三篩孔處(37);所述第一篩孔處(35)位于所述第二篩孔處(36)的一側,所述第三篩孔處(37)位于所述第二篩孔處(36)遠離所述第一篩孔處(35)的一側;所述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第三篩孔處(37)的篩孔孔徑依次增大;
所述篩板(28)的一端通過第二傳動桿(33)與所述第二往復電機(32)傳動連接;所述第三支架(30)的底部設置有第三平臺(31),所述第二往復電機(32)安裝在所述第三平臺(31)上;
所述分級板(25)與所述篩板(28)通過彈簧(27)傳動連接,所述分級板(25)的底部設有三組第二出料口(34),且所述第二出料口(34)分別位于所述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和第三篩孔處(37)的下方;
所述篩板(28)上設置有并排設置的集塵孔(42),所述篩板(28內設置有多排吸塵管(43),所述集塵孔(42)分別與所述吸塵管(43)相對應連通,所述吸塵管(43)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接管(44)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級組件(3)還包括第一擋板(26)、第二擋板(29)和第三出料口(38);所述分級板(25)的兩側設有第一擋板(26),所述篩板(28)的兩側設有第二擋板(29); 所述篩板(28)的低處一端設置有所述第三出料口(38)。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料口(34)包括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掛鉤(40)和第二掛桿(41);所述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的底面與所述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的底面鉸接;
所述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靠近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的一側設有第一掛桿(39),所述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靠近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一側設有若干組第二掛桿(41);所述第一掛桿(39)與第二掛桿(41)通過掛鉤(40)活動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上設置有一個吸氣機(45),所述吸氣機(45)吸附所述連接管(44)產生風力后輸送到所述攪拌腔(46)內,所述螺旋輸送器(47)上設置有在所述攪拌腔(46)內轉動的攪拌架(48),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頂部設置有一個驅動所述螺旋攪拌器(47)轉動的電機。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緊腔(51)和所述頂壓蓋(52)分別呈圓形設置,且所述壓緊蓋(52)和所述壓緊腔(51)為密封連接,所述頂壓蓋(52)上設置有4個相對應交叉設置的伸縮滑塊(53),所述壓緊模塊(64)內設置有4個電機驅動的第一齒輪(54),所述伸縮滑塊(5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輪(54)相對應嚙合連接的齒槽;
所述泥土輸送管(55)分別在所述頂壓蓋(52)上滑動,所述頂壓蓋(52)的頂部分別設置有一個彈壓滑塊(60),所述彈壓滑塊(60)上分別設置有一個復位彈簧(61),所述復位彈簧(61)分別固定連接在所述頂壓蓋(52)上;
所述排料模塊(63)上設置有控制所述第一壓板(57)滑動的第一液壓桿(58),所述排料模塊(63)上設置有一個控制所述第二壓板(66)滑動的第二液壓桿(67)。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礦石加工領域,特別涉及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礦石是指從經過礦山中采下來含有某種有價值的礦物質的石塊。其可用在金屬礦山、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建筑工業、鐵(公)路施工單位、水泥工業及砂石行業等工程領域中。礦石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經過破碎、粉磨等處理。
其中在煤礦石在破碎后需要用礦石分級裝置對礦石進行分級處理。傳統的礦石分級裝置在分級過程中無法將相互粘連的礦石徹底打散,導致分級處理效率低。并且粘連在一起的礦石體積較大,在分級過程中,會對設備造成較大沖擊,增大了設備故障率。在分級處理過程中,會對礦石進行輸送和震動篩分,會產生大量粉塵,導致空氣污染;
其中煤礦石粉碎后會產生大量的粉末,由于煤礦石粉末同樣具有燃燒產生熱量的價值,因此能夠對煤礦粉末進行收集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其中在現在的石油開采的過程中,會對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性,當石油參雜在泥土內以后,無法分離,從而給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
所以,有必要設計一種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通過清洗組件、打散組件、分級組件能夠對煤礦石進行分級處理,通過混合壓緊組件能夠對石油污染的泥土混合在煤礦石的粉末內,進而通過后續的燃燒能夠對污染的泥土進行處理,大大的提高了污泥的處理效率。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包括清洗組件、打散組件和分級組件、混合壓緊組件;
所述清洗組件包括出水孔、排泥孔、清洗組件外殼、輸送組件和濾網;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下方設置有第一支架,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傾斜設置,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中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25°;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內壁上端設置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上設置有若干組出水孔,若干組出水孔沿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中軸線方向等間距分布;所述注水管的一端貫穿至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外部;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內壁底端設有若干組排泥孔;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內部底端安裝有濾網,所述濾網位于若干組所述排泥孔的上方;所述若干組排泥孔的下方設置有排泥管,若干組所述排泥孔均和所述排泥管連通;
所述排泥管的一端貫穿至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外側;所述輸送組件的螺旋輸送軸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內部;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一端上方設置有第一進料槽,且所述第一進料槽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低處一端,且所述第一進料槽和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內部連通;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一端下方設置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高處一端,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和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內部連通;
所述第一出料口位于打散組件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出料口與打散組件的進料端連通;所述打散組件位于所述分級組件的上方,且所述打散組件的出料端與所述分級組件的進料端連通;
所述混合壓緊組件包括有壓緊模塊、排料模塊、攪拌輸送模塊;
所述攪拌輸送模塊設置在所述壓緊模塊的頂部,所述攪拌輸送模塊內設置有一個攪拌腔,所述攪拌輸送模塊的底部設置有一個輸送管,所述攪拌腔內設置有一個在所述輸送管內轉動的螺旋攪拌器,所述攪拌輸送模塊的一側設置有一個連接管,所述攪拌輸送模塊的另一側設置有一個排水管;
所述壓緊模塊內設置有一個壓緊腔,所述輸送管伸入到所述壓緊腔內,所述壓緊腔內設置有一個在所述輸送管上滑動的頂壓蓋,所述頂壓桿上設置有一圈與所述輸送管相對應的泥土輸送管55,所述泥土輸送管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泥土輸送孔,所述壓緊模塊設置在所述排料模塊上,所述排料模塊上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壓緊腔相對應的輸送槽,所述輸送槽內設置有一個滑動的第一壓板和第二壓板,所述連接管吸附分級組件產生的粉末。
優選的,所述螺旋輸送軸的兩端通過軸承與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內壁兩端轉動連接,且所述螺旋輸送軸的一端活動貫穿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一端側壁;
所述輸送組件中的伺服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螺旋輸送軸的一端通過聯軸器傳動連接;所述清洗組件外殼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平臺;所述伺服電機安裝在第一平臺上。
優選的,所述濾網包括外框和過濾網片;所述濾網安裝在所述清洗組件外殼內部底端,若干組所述過濾網片均勻分布在所述外框的中軸線上,且若干組所述過濾網片與若干組所述排泥孔一一對應。
優選的,所述打散組件包括第二進料槽、第二支架、第一往復電機和第一傳動桿;
所述第二進料槽的上開口與所述第一出料口連通;所述第二進料槽的內部設置有擋桿,所述擋桿有上下兩層;
所述第二進料槽的下方設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進料槽通過鏈桿與第二支架傳動連接;
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平臺,所述第二平臺上安裝有所述第一往復電機;所述第一往復電機的輸出端通過第一傳動桿與所述第二進料槽的下部傳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分級組件包括分級板、篩板、第三支架和第二往復電機;所述分級板的底部設置有所述第三支架;
所述分級板傾斜設置,所述分級板的中軸線與水平面夾角為20°~25°,所述打散組件的出料端位于所述分級組件高處一端的上方;
所述篩板上設置有第一篩孔處、第二篩孔處和第三篩孔處;所述第一篩孔處位于所述第二篩孔處的一側,所述第三篩孔處位于所述第二篩孔處遠離所述第一篩孔處的一側;所述第一篩孔處、第二篩孔處、第三篩孔處的篩孔孔徑依次增大;
所述篩板的一端通過第二傳動桿與所述第二往復電機傳動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底部設置有第三平臺,所述第三往復電機安裝在所述第三平臺上;
所述分級板與所述篩板通過彈簧傳動連接,所述分級板的底部設有三組第二出料口,且所述第二出料口分別位于所述第一篩孔處、第二篩孔處和第三篩孔處的下方;
所述篩板上設置有并排設置的集塵孔,所述篩板內設置有多排吸塵管,所述集塵孔分別與所述吸塵管相對應連通,所述吸塵管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接管上。
優選的,所述分級組件還包括第一擋板、第二擋板和第三出料口;所述分級板的兩側設有第一擋板,所述篩板的兩側設有第二擋板; 所述篩板的低處一端設置有所述第三出料口。
優選的,所述第二出料口包括第二出料口上部、第二出料口下部、掛鉤和第二掛桿;所述第二出料口上部的底面與所述第二出料口下部的底面鉸接;
所述第二出料口下部靠近第二出料口上部的一側設有第一掛桿,所述第二出料口上部靠近第二出料口下部一側設有若干組第二掛桿;所述第一掛桿與第二掛桿通過掛鉤活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攪拌輸送模塊上設置有一個吸氣機,所述吸氣機45吸附所述連接管產生風力后輸送到所述攪拌腔內,所述螺旋輸送器上設置有在所述攪拌腔內轉動的攪拌架,所述攪拌輸送模塊的頂部設置有一個驅動所述螺旋攪拌器轉動的電機。
優選的,所述壓緊腔和所述頂壓蓋分別呈圓形設置,且所述壓緊蓋和所述壓緊腔為密封連接,所述頂壓蓋上設置有4個相對應交叉設置的伸縮滑塊,所述壓緊模塊內設置有4個電機驅動的第一齒輪,所述伸縮滑塊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輪相對應嚙合連接的齒槽;
所述泥土輸送管分別在所述頂壓蓋上滑動,所述頂壓蓋的頂部分別設置有一個彈壓滑塊,所述彈壓滑塊上分別設置有一個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分別固定連接在所述頂壓蓋上;
所述排料模塊上設置有控制所述第一壓板滑動的第一液壓桿,所述排料模塊上設置有一個控制所述第二壓板滑動的第二液壓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提出的分級裝置中設置有清洗組件和打散組件,清洗組件對礦石進行沖洗,解決了礦石加工過程中的粉塵污染問題;打散組件對粘連的礦石進行打散分離,提高了分級處理效率,避免大體積礦石對設備造成損傷。
2、通過在分級板和篩板的兩側分別設置擋板,對分級板或篩板上的礦石進行當限,防止礦石散落。
3、通過對第一出料口上設置緩沖層,可將流經第一出料口的礦石緩沖,解決了礦石會對設備造成較大沖擊的問題。
4、通過對第二出料口設置若干組第二掛桿和第一掛桿,可通過第二出料口改變礦石的移動方向,確保礦石的移動方向與傳送設備的傳送方向一致,解決了礦石散落對傳送設備造成沖擊的問題。
5、通過集塵孔能夠對煤礦石粉末進行收集,通過吸塵管能夠對煤礦石粉末進行輸送,進一步的輸送到攪拌輸送模塊內以后,能夠對其進行攪拌,然后進一步的輸送到壓緊模塊內,通過泥土連接管能夠將石油污染的泥土輸送到煤礦石粉末內,進而能夠將石油污染的泥土夾雜在煤礦石粉末內,通過后續的燃燒后大大的提高了對煤礦石粉末的處理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分級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分級裝置清洗組件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分級裝置濾網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分級裝置打散組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進料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6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分級裝置分級組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7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分級裝置篩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8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分級裝置出料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9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篩板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混合壓緊組件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泥土輸送管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2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排料模塊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3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壓緊模塊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清洗組件;2、打散組件;3、分級組件;4、清洗組件外殼;5、第一進料槽; 6、第一出料口; 7、第一平臺;8、伺服電機;9、出水孔;10、注水管;11、排泥孔;12、排泥管;13、螺旋輸送軸;14、第一軸承;15、第二軸承;16、第一支架;17、濾網;1701、外框;1702、過濾網片;18、第二進料槽;19、擋桿;20、鏈桿;21、第二支架;22、第二平臺;23、第一往復電機;24、第一傳動桿; 25、分級板;26、第一擋板;27、彈簧;28、篩板;29、第二擋板;30、第三支架;31、第三平臺;32、第二往復電機;33、第二傳動桿;34、第二出料口;3401、第二出料口上部;3402、第二出料口下部;35、第一篩孔處;36、第二篩孔處;37、第三篩孔處;38、第三出料口;39、第一掛桿;40、掛鉤;41、第二掛桿、42集塵孔、43吸塵管、44連接管、45吸氣機、46攪拌腔、47螺旋攪拌器、48攪拌架、49排水管、50輸送管、51壓緊腔、52頂壓蓋、53伸縮滑塊、54第一齒輪、55泥土輸送管、56輸送槽、57第一壓板、58第一液壓桿、59泥土輸送孔、60彈壓滑塊、61復位彈簧、62泥土連接管、63排料模塊、64壓緊模塊、65攪拌輸送模塊、66第二壓板、67第二液壓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說明,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至圖1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礦石分級土壤處理裝置,包括清洗組件1、打散組件2、分級組件3、混合壓緊組件;示例性的,如圖1所示,所述清洗組件1位于打散組件2的上方,且所述清洗組件1的出料口與所述打散組件2的進料口連通,通過清洗組件1的進料口,將礦石輸送至清洗組件1的內部,所述清洗組件1可對礦石進行除塵和預打散處理,并將處理后的礦石輸送至所述打散組件2中。
所述打散組件2位于所述分級組件3的上方,且所述打散組件2的出料口與所述分級組件3的進料口連通,所述打散組件2用于對礦石進行徹底打散,并將處理后的礦石輸送至所述分級組件3中,所述分級組件3用于對礦石進行分級處理。
所述清洗組件1可對礦石內的泥沙進行沖洗,有效的阻止了粉塵彌漫,保護環境;所述打散組件2可對粘連的礦石徹底打散,有利于提高分級處理的精確性。
所述清洗組件1包括清洗組件外殼4、第一進料槽5、第一出料口6和螺旋輸送軸13;示例性的,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支架16,且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傾斜設置,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中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25°。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一端上方設置有第一進料槽5,所述第一進料槽5上開口大下開口小,且所述第一進料槽5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低處一端,且所述第一進料槽5和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內部連通;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另一端下方設置有第一出料口6,所述第一出料口6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高處一端,且所述第一出料口6和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內部連通。
所述第一出料口6內壁設有緩沖層,所述緩沖層可采用橡膠材質;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平臺7;所述第一平臺7上安裝有伺服電機8;伺服電機8的輸出軸與所述螺旋輸送軸13一端通過聯軸器傳動連接,所述螺旋輸送軸13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內部;
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兩端通過第一軸承14和第二軸承15與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內壁兩端轉動連接,且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一端活動貫穿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一端的側壁。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內壁上端設置有注水管10,所述注水管10的一端貫穿至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外部;所述注水管10上安裝有若干組出水孔9,若干組出水孔9沿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中軸線方向等間距分布。
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內部設置有若干組排泥孔11,且若干組所述排泥孔11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底部;所述若干組排泥孔11的上安裝有濾網17,所述濾網17位于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內部底端。
所述濾網17包括外框1701和過濾網片1702,所述過濾網片1702在外框1701的中軸線均勻分布,且所述過濾網片1702與所述排泥孔11一一對應;所述排泥孔11的下方設置有排泥管12,所述排泥孔11和所述排泥管12連通,所述排泥管12的一端貫穿至所述清洗組件外殼4的外側。
礦石通過所述第一進料槽5進入所述清洗組件1中,所述伺服電機8帶動所述螺旋輸送軸13轉動,礦石隨所述螺旋輸送軸13轉動;水泵通過注水管10貫穿清洗組件外殼的一端,對所述注水管10進行注水。
所述出水孔9出水對礦石進行沖洗,沖洗下的泥沙通過所述濾網17進入所述排泥孔11,所述濾網17為一個整體,不易從所述排泥孔11上脫落,最后通過所述排泥管12流出。
清洗后的礦石通過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轉動從所述第一出料口6排出,所述第一出料口6內設有緩沖層,所述緩沖層可采用橡膠材質,所述緩沖層可減少對所述打散組件2的沖擊。
所述打散組件2包括第二進料槽18、鏈桿20和第二平臺22;示例性的,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內部設置有擋桿19,所述擋桿19有上下兩層;
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兩側通過所述鏈桿20與第二支架21傳動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所述第二平臺22;所述第二平臺22上安裝有第一往復電機23,所述第一往復電機23的輸出端通過第一傳動桿24與所述第二進料槽18傳動連接。
礦石通過所述第一出料口6進入所述第二進料槽18,所述第一往復電機位于所述第二支架21的底部,方便維護;所述第一往復電機23帶動所述第二進料槽18震動,通過兩組所述擋桿19對結塊的礦石徹底打散;礦石打散后流入分級組件3的進料口。
所述分級組件3包括分級板25、篩板28、第三支架30、第二出料口34和第三出料口38,示例性的,如圖7和圖8所示,所述分級板25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30,所述分級板25傾斜設置,所述分級板25的中軸線與水平面夾角為20°~25°;所述分級板25的兩側設有第一擋板26。
所述篩板28包括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和第三篩孔處37;所述第一篩孔處35位于所述第二篩孔處36的一側,所述第三篩孔處37位于所述第二篩孔處36遠離所述第一篩孔處35的一側;且所述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第三篩孔處37的篩孔孔徑依次增大;所述篩板28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第二擋板29;
所述篩板28上設置有并排設置的集塵孔42,所述篩板28內設置有多排吸塵管43,所述集塵孔42分別與所述吸塵管43相對應連通,所述吸塵管43分別連接在所述連接管44上。
篩板28在震動的過程中能夠使煤灰集中在集塵孔42內,通過吸塵管43能夠對粉塵進行進一步的吸附輸送,從而能夠對粉塵進行進一步的輸送處理。
所述分級板25與所述篩板28通過三組彈簧27傳動連接,且所述三組彈簧27均勻分布,且所述分級板25和所述篩板28平行;所述篩板28的低處一端固定連接第三出料口38。
所述第三支架30上設置有第三平臺31,且所述第三平臺31位于所述第三支架30的底部,所述第三平臺31上安裝有第二往復電機32,所述第二往復電機32的輸出端通過第二傳動桿33與所述篩板28的一端傳動連接。
所述分級板25的底部設有三組所述第二出料口34,所述第二出料口34分別位于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和第三篩孔處37的下方。
礦石通過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下開口流出,礦石進入所述篩板28上;所述第二往復電機32帶動所述篩板28震動,所述第二往復電機32位于底部,方便維護;所述分級板25的兩側設有第一擋板26、所述篩板28的兩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擋板29,對分級板25或篩板28上的礦石進行擋限,防止礦石散落。
不同大小的礦石通過所述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和第三篩孔處37進行分級,不同大小的礦石分別進入所述不同的第二出料口34,通過不同的所述第二出料口34流出;剩余的礦石通過所述第三出料口38流出。
所述第二出料口34包括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和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如圖9所示,所述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的底面與所述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的底面鉸接,所述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靠近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的一側設有第一掛桿39,所述第二出料口上部3401靠近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一側設有若干組第二掛桿41;所述第一掛桿39與第二掛桿41通過掛鉤40連接。
所述掛鉤40掛在不同的所述第二掛桿41上時,可實現調節所述第二出料口34的下部的方向,進而控制礦石的流出方向,確保礦石的移動方向與傳送設備的傳送方向一致,避免礦石散落對傳送設備造成沖擊。
礦石通過所述第一進料槽5進入所述清洗組件1中,所述伺服電機8帶動所述螺旋輸送軸13轉動,礦石隨所述螺旋輸送軸13轉動;水泵通過注水管10貫穿清洗組件外殼的一端,對所述注水管10進行注水;
所述出水孔9出水對礦石進行清洗,所述濾網17對礦石和泥沙進行分離,所述濾網17為一個整體,不易從所述排泥孔11上脫落,清洗產生的泥沙通過所述排泥孔11進入所述排泥管12流出;
清洗后的礦石通過所述螺旋輸送軸13的轉動從所述第一出料口6流出,所述第一出料口6內設有緩沖層,可減少對所述擋桿19的沖擊。
礦石通過所述第二進料槽18的上開口流入所述打散組件2中,所述第一往復電機23帶動所述第二進料槽18震動,通過兩組擋桿19對結塊的礦石徹底打散。
礦石通過所述第二進料槽18下開口流出,礦石進入所述篩板28的高處一端;所述第二往復電機32帶動所述篩板28震動,所述第二往復電機32位于底部,方便維護;所述分級板25的兩側設有第一擋板26,所述篩板28的兩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擋板29,對分級板25或篩板28上的礦石進行當限,防止礦石散落。
不同大小的礦石通過第一篩孔處35、第二篩孔處36和第三篩孔處37進行分級,不同大小的礦石分別進入不同的所述第二出料口34;未分級的礦石通過所述第三出料口38流出;
所述掛鉤40掛在不同的所述第二掛桿41上時,可實現調節所述第二出料口下部3402方向,進而控制礦石的流出方向,確保礦石的移動方向與傳送設備的傳送方向一致,避免礦石散落對傳送設備造成沖擊。
所述混合壓緊組件包括有壓緊模塊64、排料模塊63、攪拌輸送模塊65;
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設置在所述壓緊模塊64的頂部,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內設置有一個攪拌腔46,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底部設置有一個輸送管50,所述攪拌腔46內設置有一個在所述輸送管50內轉動的螺旋攪拌器47,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一側設置有一個連接管44,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另一側設置有一個排水管49;
所述壓緊模塊64內設置有一個壓緊腔51,所述輸送管50伸入到所述壓緊腔51內,所述壓緊腔51內設置有一個在所述輸送管50上滑動的頂壓蓋52,所述頂壓桿52上設置有一圈與所述輸送管50相對應的泥土輸送管55,所述泥土輸送管55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泥土輸送孔59,所述壓緊模塊64設置在所述排料模塊63上,所述排料模塊63上設置有一個與所述壓緊腔51相對應的輸送槽56,所述輸送槽56內設置有一個滑動的第一壓板57和第二壓板66,所述連接管44吸附分級組件3產生的粉末。
通過連接管44能夠將粉末進一步的輸送到攪拌腔46內,通過排水管49將水輸送到攪拌腔46內,進而對煤灰進行攪拌,通過螺旋輸送器47的轉動能夠將攪拌完畢后的煤灰輸送到壓緊腔51內,在壓緊腔51內設置有一個滑動的頂壓蓋52,頂壓蓋52同時在所述輸送管50上滑動,當攪拌后的煤灰輸送到壓緊腔51內以后,通過頂壓蓋52的滑動后能夠對煤灰進行壓緊,進而能夠使煤灰成型,通過泥土輸送管55能夠輸送污染的泥土,將污染的泥土通過輸送管55輸送到成型的煤灰內,進而能夠通過頂壓蓋52的滑動能夠將污染的泥土壓緊在煤塊內,進而能夠通過后期的焚燒將污泥的泥土進行焚燒,從而避免污泥無法處理的問題,大大的提高了污泥的污泥處理效果,通過第一壓板57 和第二壓板66能夠對成型的煤塊進行進一步的輸送,從而對其進行后續的處理。
如圖9至圖13所示,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上設置有一個吸氣機45,所述吸氣機45吸附所述連接管44產生風力后輸送到所述攪拌腔46內,所述螺旋輸送器47上設置有在所述攪拌腔46內轉動的攪拌架48,所述攪拌輸送模塊65的頂部設置有一個驅動所述螺旋攪拌器47轉動的電機。
通過電機驅動螺旋攪拌器47轉動,進而能夠帶動攪拌架48轉動,從而通過攪拌架48的轉動對煤灰和水進行攪拌,通過吸氣機45能夠對連接管44進行吸氣,進而能夠對煤灰進行集中的收集處理。
如圖9至圖13所示,所述壓緊腔51和所述頂壓蓋52分別呈圓形設置,且所述壓緊蓋52和所述壓緊腔51為密封連接,所述頂壓蓋52上設置有4個相對應交叉設置的伸縮滑塊53,所述壓緊模塊64內設置有4個電機驅動的第一齒輪54,所述伸縮滑塊5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輪54相對應嚙合連接的齒槽;
所述泥土輸送管55分別在所述頂壓蓋52上滑動,所述頂壓蓋52的頂部分別設置有一個彈壓滑塊60,所述彈壓滑塊60上分別設置有一個復位彈簧61,所述復位彈簧61分別固定連接在所述頂壓蓋52上;
所述排料模塊63上設置有控制所述第一壓板57滑動的第一液壓桿58,所述排料模塊63上設置有一個控制所述第二壓板66滑動的第二液壓桿67。
通過壓緊蓋52的滑動后能夠對煤灰進行壓緊,從而能夠將煤灰壓緊呈塊,通過點擊驅動所述第一齒輪54轉動,在所述伸縮滑塊5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輪54相對應嚙合連接的齒槽,進而能夠控制所述頂壓蓋52的伸縮滑動,從而對煤塊進行壓緊,通過泥土輸送管55能夠將石油污染的泥土輸送到壓緊的煤塊內,從而完成污泥的輸送,同時能夠通過第一液壓桿58控制所述第一壓板57的動作,通過第二液壓桿67控制第二壓板66的滑動,進而能夠對壓緊后的煤塊進行輸送,從而通過后續的燃燒,能夠對石油污染的泥土進行輸送,大大的提高了污泥的處理效率。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全文PDF
評論 (0條)